PROFILE

I am an architect based in Taipei, Taiwan. I do architecture and art works.

labels

2012/12/05

草悟「道」?


原刊登於「台灣建築」雜誌 207 期,2012/12月)


草悟「道」? / 趙奕翔,趙奕翔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東海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

空間的命名作為一種設計作為

綠園道帶狀的都市空間架構,以及沿線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市民廣場、勤美誠品綠園道、藝文空間、國立臺灣美術館、美食街等活動結點,時而緊湊、時而靜謐的活動強度、氛圍與空間尺度,有濃有淡、有密有疏,如同書法裡『 行草 』般自然流暢的氣韻。 所謂行草,古人解釋為:『 計白當黑,首字領篇 ;左右揮灑,疏密相間;密不通風,寬可跑馬。』行草所架構之空間章法,係本案設計發想的起點,根據行草的律動與韻律,本案希冀將綠.園.道打造出都會特色空間。因設計上『 行草悟道 』的概念,本計畫另有「草悟道」的別稱,英文名稱則定名為『 Calligraphy Greenway 』。」[1]

台中市近期完成的「草悟道計劃:綠園道都會綠帶再生」是台灣近年來難得一見的都市景觀設計案。初至新完工的綠園道,優良的施工品質讓人印象深刻。除了具體的完工內容,「草悟道」此名稱是設計案重要特徵。看著台中市平面圖,一條蜿蜒穿梭於街廓格子之間的帶狀線性空間讓人印象深刻。以這樣的視覺閱讀作為聯想基礎,台中市政府的規劃團隊試圖以書法中的「行草」書體來比喻這條城市中的線性綠帶,以「草悟道」此新名稱來取代過去舊稱「綠園道」,企圖賦予此開放空間一個新的想像與生命。

空間之命名能產生巨大的力量與影響。空間一旦被賦一個好的名字,與其社會一同經過時空的洗禮後,這個命名能夠加強淬鍊出空間的特質,讓人更容易將實質的空間與空間的場所涵構、情境精神、意識型態等認知範圍產生交流。也因此,空間的命名時常成為一種政治、權力、意識型態、思維認知等向度的操作行動。歷史上,自台北市的街道命名取用中國大陸重要城市之名或以倫理精神之準則,到近年來台北市的「凱達格蘭大道」(又稱「反貪腐民主廣場」) 或是「自由廣場」皆為重要之例子。正因為空間的命名存有著力量,空間設計專業者不妨將「空間的命名」此行為視為構成完整設計行為的重要環節之一一種物質作為相對微小而心理認知效用卻極大的一種「設計」,也是能讓空間與其他文本進行複雜交流的設計作為。

名實相符方有「道」

若確立了「空間的命名」做為能夠喚起人們思維、知識、經驗,並將這些人們心中不可見的部分與具體的物理環境聯繫起來的一種設計作為,那麼此設計動作便成為需要謹慎思量的設計決定,避免恣意隨地「發想」與淺薄地操作。用此標準來看「草悟道」的命名,可以又更進一步發現許多值得反思之處、思考這樣的命名是否「名實相符」。

一台中的當地友人向筆者說明他是於「上個禮拜才知道這個『草悟道』名字的。」陌生的新命名需要長時間與在地的人、環境、涵構相連結。初看此命名與其說明看來頗具詩意,多少令人有些許期待。但若稍微思考並閱讀其設計概念圖面,會發現如此的命名乃是建立在一種二維平面空間上的視覺理解,而可能失去了空間性、運動性、身體性、甚或精神性等更深刻的書法美學本質上思考。

「草悟道」試圖以書法中的「行草」書體美學來形容線性帶狀空間的機能變化,並賦予此線性空間一個新的想像。介紹文字將綠帶上的機能強度與性質變化以「濃淡」、「疏密」等詞彙來形容,最後以書法中「行草」的氣韻來做一統合的描述。網站介紹文字中的形容抽象,沒具體說明所指涉的事物,而停留在一種約略的形容,較難讓人直接理解綠園道上是如何地有「濃淡」,又有什麼樣的「疏密」?雖然綠園道上的機能、植栽、生活型態、重要公共設施有性質上的不同,也有人口密度變化,但要稱之如同行草的書體美學則似乎過於武斷。平面式的美學想像容易落入一種抽象扁平的口號,成為城市快速行銷的工具,而忽略環境中真實生活內容與時空中的多重向度。

退一步來說,即使從平面的閱讀基礎發想,一切的設計動作若能緊扣著這樣的概念並踏實去回應時空中的具體生活內容,仍有機會可發展出有趣的設計結果、主動創造出新的空間經驗也說不定。

首先,因為景觀設計專業的任務與需求,設計內容時常著重地面的設計變化,例如動線分流、鋪面之比例美感與轉換、或街道家具等 [1],地面以上的空間思考就略嫌薄弱。具體而言,像「草悟道」如此大尺度的綠色開放空間,如何讓人自由地停留是一基本且重要的考量。台中的好天氣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城市特徵,但「草悟道」上象徵「行草」書體的零星流動形體造型物 [2],嚴格來說仍稱不上是能提供涼蔭的遮陽設施,反而過去規劃下既存的植栽樹木更能提供較舒適的涼爽陰影空間。「草悟道」雖然在地面的鋪面設計與植栽交替變化上有許多趣味的變化,甚至設計了區域不大卻珍貴的局部水空間 [3],但在氣候溫暖的台中市,此次開放的空間設計結果卻讓人難以在炙熱的日光下進行較長時間的感受。

另一方面,面對「草悟道」此類的線性空間規劃,設計自平面上強調縱向的流動線性力量,並產生相對應的設計語彙。這樣的設計動作時常反映出交通的機能考量,但也就不可避免地、被動地面對與此線性空間垂直的橫向連結:兩側的人、動線、視線、景、空間之間的關係。以車站的月台設計為例,月台間彼此來往的視線關係、或站台間之空間層次,常常是車站最迷人之空間特質;經由一座跨過月台的天橋,我們不僅能經由此天橋往返於夠兩側,更能夠在其中完整地一窺長向的流動線性空間。如此兩向度的關係是呼應且奇妙的,乃一體的兩面,互為表裡。 也許,為了強調線性的空間流動,將橫向的設計思考視為最值得深思的設計部分也不為過。近年來,紐約市中由廢棄空中鐵道更新設計名為The High Line[4] 的空中休憩花園就是最引人注意案例之一以此觀點來觀察「草悟道」,我們會發現其橫向的連結關係相對未被充分地考量,人造土丘、多層次的線性植栽、或交替出現的座位不同程度地阻隔了兩側交流的多元性 [5]到了晚上,較低的氣溫讓人們自由地漫步在這條線性綠帶上,常見的攤販與街頭藝人不會因空間名稱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此時,或許夜晚就是能夠讓「草悟道」的橫向連結有所發揮的時候:配合兩側步道旁商家的燈光 [6],若能以「行草」書體為主題進行夜景燈光設計,也許能將「行草」書體的流動美學在夜晚「發光」,創造更多豐富的橫向視覺層次,與有趣的城市景觀。可惜的是,白天方可看見的地面景觀設計因為遮蔭空間設計的不足而讓人無法長時間欣賞,在夜晚則更不容易被人觀看與感受,而夜晚的燈光設計只滿足了基本的需求,並未能特別呼應「行草」書體美學。

除了上述考量自基礎物理環境的設計思考外,如何讓一個地方的真實生活質感與命名內涵兩者之間發生活潑的互動關係或許是更重要的。以此來看,「草悟道」與「行草」書體美學內涵的關聯並不那麼鮮明,甚至薄弱:例如在國美館區段的周遭是關於冷戰時期於台灣各地出現之美軍宿舍歷史的一部分,又例如科博館所代表的科學教育機構,抑或是以「勤美誠品」周遭的新興住宅區段,與「行草」書體美學內涵的關係仍有被釐清的空間。也許因為現實行政執行的重重困難,亦或是預算的限制,「草悟道」停留在形式轉化與操作的理解層次,某種程度地約略地簡化了書法美學思考該有的細緻度與複雜度。綜合來看,現場的最後設計結果有不差的施工品質,但似乎很難與「行草」的書法美學內涵發生關係經驗。這樣的設計結果與新命名內涵的落差乃因缺少對日常生活質地的真切掌握,同時更重要的是缺少了對書法藝術較深入的研究。

空間命名的實在掌握

我國傑出舞蹈家林懷民先生為其舞團「雲門」所創作之「行草」跨過了不同創作領域的界線,以身體的舞蹈藝術演繹了平面空間中的書字藝術,探索了書法在身體、文字、繪畫、精神品質、以及在空間向度上的藝術成就,是藝術家進行創作本質思考後真誠的作品。若書法能夠啟發建築設計或景觀設計的思考向度,字體(或字句)與其被書寫空間兩者之間的關係也許最能對空間設計思考有所啟發。書法中抽象的氣韻由兩樣要素構成,缺一不可:一是字體本身的形式構成,另一則是書寫後被留下的空間。兩者虛實交替、相互融合,構成視覺比例的平衡,捕捉了速度的節奏與氣韻,乃至最高境界之「神韻」。又,書法藝術的成立乃建立在身體的精微協調性之基礎上,另曾有人說,太極拳如同人體的書法。站在上述理解之上,若書法書體給我們的啟示是:身體運作速度的流暢開拓了書寫的藝術層次,那麼,以此觀念發展出的「草悟道」能否是鼓勵市民開發步行經驗、坐臥經驗、甚至更多種城市中身體經驗的空間?於是,行走於期間的人們如同宣紙上演繹著「行草」書體的毛筆?此時具體的空間設計能夠成為鼓勵身體運動的媒介,與運動空間虛實交替地呼應了城市中人們對身體運動的需求。

原本「草悟道」的命名並沒有長遠的書法文化美學背景,若想用全新的名稱空降至一環境之中也不是沒有成功的機會與可能。以此來看「草悟道」計劃,其中值得稱許的部份也許可說是針對書法藝術之相關藝文活動與日常生活連結的構想。這部份對於「內容」的重視的價值為:一個場所的精神氣質改造工程,需要自真實誠懇的生活面向改造起,生活的內容經過時間的積累而逐漸成為一個城市的生活儀典,再輔以具體的實質空間設計,有形與無形便能一同作用,方能將環境自單薄的物質囚禁中解放開來,獲得具有人文價值的品質。

除了空間運動的虛實理解與實質設計外的活動構想,書法美學的背後的精神內容也是需要被掌握的重要內涵。一種書法書體美學不能脫離特定書法家、其人格質地、甚至特定書帖內容、及獨特的時空背景而成立。草書初始於漢代,於社會處於動盪空虛的魏晉南北朝時代發展至頂峰,書法美學不僅呈現字體自身的美學形式發展,更反映著人的一種精神氣質與狀態。草書形式多樣,「行草」是介於行楷與草書之間的一種書體,具有行楷沒有的流動特質,又不如草書狂放,能夠傳達特定的心智品質。若「行草」在對應台中市的現代城市景觀發展能有當下意義的話,那應會是什麼樣的意義?又該如何回應實在的每日生活  [7]?這樣思考下的設計結果也許不能經由具體的空間形式去實證,但也即是如此的思考能對城市中的線性步行空間設計提供有不一樣的進路,也方能真正地創造出有別於西方思維邏輯下千篇一律的公共空間。

近日,台中市的「台中港路」成為了「台灣大道」,「綠園道」成為了「草悟道」,一個城市的發展與記憶該如何經由空間的命名進行沈澱、累積?空間的名字不應輕易被替換,因為替換的不僅是名字,更是許多難以名狀的歷史、情境、精神、與故事。一個既存空間之想像與演進應充分考量當地空間的特有氣質與精神,並賦予新的想像,也不應受制於陳腐的過去而未能勇敢突破向前。空間專業者在進行空間的命名時,需要深入且真誠地研究,進而謹慎地決定之,如此,空間的命名能夠值得被高度地期待、想像,而非扁平化、單薄化。好的空間命名能夠跨越時空,並與多重文本進行連結,一個空間場所之精神便能遨遊、飛翔。

[1]
節錄自草悟道官方網站:http://www.calligraphy-greenway.com.tw/tw/tcbeauty01.htm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