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 am an architect based in Taipei, Taiwan. I do architecture and art works.

labels

2015/08/21

東海大學建築學系 2015 秋季高年級建築設計課題本

向洪文雄老師致敬。

圓圈計畫之四_修復作為一種觀念:東海建築系館修復設計 




















圖 1 

我對「修復」此觀念有興趣。在各式各樣的宇宙中,修復總能生產一種深邃、緩慢、深刻的力量。或許,「修復」這樣的 詞彙不足以完整表達它所可能指涉的意義,意思接近的詞彙或許是:復原、修補、復健、回復、還原、再生等。也能以一些具體例子嘗試捕捉:有別於西方醫學面對生理疾病時使用問題解決式的觀點,東方中醫的調理、調養觀念不僅代表一種事後修復的作用,從進食、修息、與四季運行的關係開始便視身心健康為一更大尺度整體循環系統之部分,從初始即開始 建構、維護。建築學上例如美國華裔建築師/藝術家林瓔所設計的越戰紀念碑(圖 1),不僅突破了傳統紀念碑作為再現式的 物件,更讓內聚式/內省式的空間觀點創造基地環境的場所精神,進而鼓舞觀者主動編織記憶、事件、普世價值觀、視覺構成、細微的身體運動(緩坡)與心智感受(鏡面黑石),內省式的修復與向各方向開放是同時存在並進的。電影上,侯孝賢導演的「珈琲時光」將小津安二郎電影中典型的二戰後日本家庭之父女關係修復課題、台灣旅日的現代音樂家江文也的故事、 女主角對生命價值的堅持、懷錶與電車的時光意象等材料層層編織起來,如同一首詩,似乎想撫平回復的遠超過影像所及。又或是近代中國大陸當代畫家劉小東,在當今藝術形式瘋狂尋覓新形式之際,他仍選擇油畫、寫生、人像作為其創作姿態;不管是在長江三峽大霸興建過程中即將消失的城鎮中、或回到故鄉中國大陸的東北對家鄉同伴進行的實地寫生,也許為的是修復些什麼。還有許多其它例子,這些例子讓我領會了「修復」此觀念在不同向度的延展性,不是私我且封閉的,而是向更廣大的內容展開,讓一切「回復」到初始理想狀態的創作意識基礎。於是,修復能夠不僅是物質的範疇,更 是跨越時空的、關乎精神、創作倫理、與意識生活的。 

這學期除了研習與討論上述內容及其相關作品外,我們將以台南的 TSJ 蔡舜任藝術修復工事為一具體參訪學習的對象。以繪畫修復來做例子,西方古典油畫修復最核心的價值之一便是讓視覺上的美,盡可能再次美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然而,視覺上的美關乎層層抽絲剝繭的細心處理。有一次,蔡舜任老師從手中的一根棉花棒談起。一般的棉花棒因為種種原因未能使用,因此一支支修復工作用的棉花棒必須是自己纏起來的。從環境的潮濕,黴菌的生成,畫作的肌理構成,到組織(之間)的基本物理構成原理與化學作用關係,為了說明為何需要自己製作這一根手中的棉花棒,在毫米之間舜任談了將近一個小時。迷人的部分除了具體的技術密度外,更是這些具體作為背後的觀念。深度就在表面,復原只是起點而非終點。當這樣的精神被帶至建築,以台灣傳統廟宇中的彩繪修復(圖 2)為例,修復除了需要嚴謹的嚴密深刻技術支撐外,更再提醒著我們:文化就在指間傳承累積、建築與信仰相結合的一種空間結構、當代文化復原工作與時間跨度的關係等觀念。這學期我 們將前往台南的工作室以及一至二處修復現場進行參訪,讓同學以專業油畫與彩繪修復為例體會以下:第一,知識與技術方面,專業修復技術之嚴謹限制與工作密度是如何從有形的公釐或更小的尺度綿密地開展至不可度量的向度。第二,讓同學窺見專業工作者是如何耐心地經過長時間被養成。經由上述兩方面的領會,希望作為同學們反思建築專業學習的參考。 

站在上述的學習基礎之上,此次設計課選擇從身邊的對象練習起:東海建築系館修復設計,從實質構造向度上、精神上、 以及思維理念上進行「修復作為一種觀念」的練習。若說修復是為了回復到一種理想狀態,那麼那最初的理想狀態又是什麼樣子?如同面對彩繪上經年累月的塵垢,面對重重障礙,我們是否有耐心抽絲剝繭,細細追問甚麼是最源頭理想的樣貌?修復一座建築學校,除了實質構造物的修建或新舊空間的安置,也許首先我們能勇敢地去思考何謂妳/你們心中理想的 建築教育吧?面對當今 Social Media 上頻繁出現種種視覺理解為終點的建築形式,或種種建築文創商業活動到處流竄時,我們在學建築的時候應該有所反思警惕,這些「習以為常」的影像或資訊總偷偷地削弱建築學最原始在妳/你心中的重量與意義。建築學的深刻意義不存在於這樣淺薄與輕鬆的感官反射碎片之中。現今建築學被流行科技、形式趣味、或輕鬆文創意識形態席捲成現今樣貌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想想如何回復你們心中對建築學所保有的純粹理想。雖然我們暫時用 「建築」這個源自日文的漢字詞彙來稱呼我們正在討論的對象,但請別讓字詞表象意義範限了我們對這個對象物的深刻探索與理解:想想世界長遠歷史上各地文明集雕刻、繪畫、詩詞文字、空間場所、甚至聲音於一身的建築、環境、空間;她是「人」肯定自身的宇宙觀、文化活動、心思意識作為堅實基礎後,以精神領導物質世界的作為,讓無形的心智思維支撐有形的建構活動,讓豐富的各種內容交織成形的「建築」。若上述的文字能稍稍喚起了熱情,那麼讓我們一起思考我們能如何修復一所建築學校,讓她呈現她可以有的美麗樣貌,當然,這樣的美不僅僅是視覺的,更是觀念的、理念的。 

預定進度 (視學習成果與狀況調整是否能有展演與評圖) 
2015/09/24 星期四 蔡舜任藝術修復工事工作室與修復現場第一次參訪。 
2015/11/05 星期四 期中展演與評圖 (場地:系館大廳+大評圖室)。來賓:黃明威,謝佑祥(待定)。 
2015/12/03 星期四 修復現場第二次參訪。 
2016/01/07 星期四 期末展演與評圖 (場地:系館大廳+大評圖室)。來賓:汪文琦,陸希傑(確定)。 

其它 
預計成果為完整 "觀念性提案" 與局部(或完整)具體建築設計方案。本組理想設計課人數為四至六人(但設計課人數規定可能需有八至十人)。建築教學本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甚至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雖然六年前在帶大二設計課時我即嘗試更自主的教學方式,但在反省過去的教學經驗後,希望這次能在質與量之間有更好的平衡、更不浪費時間而有快樂的學習。為了讓有興趣此設計課的同學能有更理想的教學內容並同時維持自由學風,非第一志願選至此組或想直接利用本學期準備畢業設計的大五同學可進行自主學習,唯一條件是不能與其他同學一起上本設計課,具體進行方式於開學後說明,成績考核則仍由我觀察同學的「學習能力」與「學習態度」做最後決定。這一切的基礎是「誠懇」。歡迎能夠誠懇對人,願意為自己的進步而努力且對建築設計有興趣之同學加入。歡迎有緣人! 






















圖 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