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 am an architect based in Taipei, Taiwan. I do architecture and art works.

labels

2017/10/16

中國大陸北京清華大學 <住區> 雜誌幼兒園空間設計專題作品發表

自2009回國,正好能與汪文琦學長相遇,一路以來受其所思所學引領。文章中的觀念與想法都不是我的,我(們)只是追隨(終極)理想,在路上跨小小一步。
朋友發現北京清華大學<住區>雜誌的幼兒園專題,因緣際會讓我們與<住區>瞭解彼此合作之可能,於是有了這篇短短文字。敬請各位好友指教。

中國大陸北京清華大學 <住區> 雜誌幼兒園空間設計專題作品發表













































一條路徑:<維多利亞幼兒園>室內設計案 
Victoria Kindergarten "A Passage"
趙奕翔建築師事務所

設計基本資料
01. 設計名稱: 維多利亞幼兒園。
02. 座落位置: 台灣台北市松山區住宅區。 
03. 建築面積: 178.95 平方公尺。
04. 建築層數: 一層。
05. 結構形式: 座落建築為鋼筋混凝土構造。
06. 作品類型: 室內設計。
07. 主要材料: C型鋼輕隔間牆,矽酸鈣板,白栓木皮,仿木紋塑膠地板。

設計說明

1.  觀察條件

維多利亞幼兒園是一間位於台灣台北市松山區的幼兒園,座落於一屋齡約三十年的典型鋼筋混凝土構造住宅公寓大樓的一樓。2017年初我們在與業主初次討論後得知,業主希望依照過往的方式,以有限的預算進行局部硬體空間的品質提升。此幼兒園空間原為住宅使用,在園方租下空間後,加上過去住宅使用的時間,三十年來層層的裝修材料加在之前的材料之上,材料老舊不符合當今防火或耐燃度要求,幼兒園空間尚未有統一一致的風格。因幼兒園相關法令規定,若平面隔間規劃有更動,幼兒園須重新進行合法營業的審查申請;業主希望以不更動現有牆面位置進行設計評估,以免除幼兒園營運的重新審查申請,縮短工程時間,讓幼兒園的營運影響降最低。

2. 主體性,減法,還原的設計

瞭解需求與限制條件後,我們建議放棄局部更動進行整體規劃設計,並設定設計目標:協助人主體性建立的設計。

這樣的理念源自我們對「理想的教育」深切的期盼與不容妥協的標準。若「理想的教育」是令人自原初狀態中啟蒙,進入理念清明的狀態,並建立起主體性的一種心智活動,那麼教育空間設計如何積極地參與到這樣的活動之中? 在我們心中,理想的設計永遠積極地參與、形塑「具有人性的文化活動」,協助人的主體性建立,促進生活意義的追尋。

理想的教育空間設計是協助人主體性建立的設計。

能協助人建立主體性的設計是經過仔細選擇而後給予、並留有足夠「空間」以使人的精神能充分活動的設計,與無意識且表現性地讓「設計凌駕於人」的設計不同。為了能成就協助人建立主體性的設計,在仔細給予什麼設計內容之前,見到人、事、物(建築或空間)其自身的面貌與本心後方能適當地給予。因此,新的幼兒園空間設計從還原其建築與空間自身的品質開始:還原的設計。

還原的設計是一種減法的設計。減法的設計帶領我們再度思考了「少」的深刻意義。在現代藝術與設計發展歷程中,有別於令思維主體退卻,以繁複內容直接給予意圖或主題的作品不同,理想的「少」、或時常以「極簡」稱之的作品有令人反思、鼓舞人去追問自身、建構意義的作用。

為了達到此理想的「少」,首先我們拆除過去三十年來層層老舊的室內裝修材料,減少原有建築的負擔,將空間清理乾淨,還原原有空間的樣貌。第二,理解從具體機能到心智活動等各層次的需求,只尋求最少的設計作為:減少室內裝修設計動作與材料,只增加必須的收納櫃體,盡可能地裸露牆面與天花板原始構造以油漆處理,讓設備、材料、空間保持通透容易維護。第三,因應不能變更原有隔間牆位置,在原有位置上新站立的牆面上給予適當的開口或以可活動的門扇取代固定不動的隔間牆體,減少整體的阻隔,增加視覺、空間、與活動的連結。在這樣的架構下,我們開始更進一步思考如何仔細選擇給予。

3.  繪畫與空間

對我們來說,建築或空間設計在處理的不僅是物理的三向度幾何空間,還有思維上的空間」、「精神上的空間」等不同空間,她們與實體空間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

面對像台北如此高密度的城市,如何突破封閉的室內空間一樣是此次設計的重要挑戰。在維持原有牆面位置與教室空間盡量留白的前提下,我們希望幼兒園一條從入口一路連繫著各個教室空間深遠而彎折的路徑不僅僅是條被動的功能性動線,而可以是帶領幼兒園中的小朋友與教育工作者們的想像力與意識能跨越牆面的限制,向各種向度的空間輻射出去的路徑。

延續「還原」、「理想的少」,我們決定讓深深啟發我們的繪畫藝術思考進入此次設計,以「低限」的技術讓這條路徑能創造最大的活潑性與可能。

設計發展過程中,我們如同遊戲般嘗試了不同抽象形體與色塊搭配在空間中的質地。最終,我們引入了淺色的木皮、穩定的等腰三角形、圓形、線三種形體,色彩上選擇了黑、紅、淺綠、黃四種顏色,讓「理想的少」不必然是冷酷的氣息,簡單可以是放鬆且生活的。其中兩點進一步說明:我們運用圓窗在中國園林建築學中所富有的深刻象徵與想像,在路徑的端點為小朋友的高度開了一扇大小適當的圓窗。另外,我們想起了一位重要的台灣藝術家的作品:林壽宇先生(1)。林壽宇先生的繪畫作品不斷與中國道家思想與西方現代藝術發展運動中極為重要的「風格派(De Stijl)」對話,具有充分的開放性與延展性。此作品是一黃色線條色塊配置在幾近白色的底色上,給予我們深深的啟發: 黃色線條也許象徵著光線,也或許就是黃色色塊自身,並不必要再現甚麼。最終我們賦予這黃色線條新的尺度,與三角形色塊、圓窗相應和。

施工中,業主向我們反映能否多一些"設計"。我們表明希望維持現有設計密度,讓牆壁多留白,以後可已掛畫或是以小朋友的創作來點綴空間,於是業主便直接要求希望我們能為幾道牆面挑選適當畫作,於是設計進入了第二個發展層次:畫作的挑選。

畫作不是人或空間的附屬品,繪畫是空間。空間設計中的人、繪畫、設計三者互為主體,平起平坐,之間的交流始終和而不同,相互旋動並延展展思維與精神空間。進入幼兒園後,路徑與教室之間以一扇折疊門形成兩個空間合併使用的可能,像「廣場」般彈性地容納多種使用。為了這「廣場」,我們選擇了台灣現代畫家陳澄波(1)的〈夏日街頭〉(1927)。〈夏日街頭〉呈現了城市的獨特視角,並無強烈中心或生硬主角,畫中身處城市中背對觀者走進畫面的意涵似乎引領著人走向城市,別具風味。沿著路徑再走進去是一個提供師生們多功能教學的內部「中庭」。面對這個被四面牆面界定的中庭,我們挑選了二十世紀現代繪畫巨匠馬蒂斯(2)的畫作〈舞蹈〉(Le Danse, 1909)<舞蹈>平塗的綠色與藍色色塊似乎象徵著更寬廣的宇宙,手拉手圍著圓圈在跳舞的人們似象徵著人在天地宇宙間物我交融的理想,與一旁的圓窗、對側的黃色線條、三角形體相呼應。第二幅畫作雖然得到園長的支持,仍卻因老師們有不同的疑慮,最後可惜未能使用此畫作。最終,我們選定了近代華人畫家常玉(3)荷花與紅魚(1950)呼應這個安靜內向的中庭。

4. 走向情境與意境的設計

在初期溝通過程中,業主提供一專攻幼兒園設計的公司的設計方案供我們參考。此設計方案如同多數的幼兒園的刻板樣貌: 運用具象的卡通人物或大自然造形裝飾元素,輔以彩度高與數量多的鮮豔配色。我們懷疑,如此類似裝飾的佈景,究竟是符合兒童的理想教育需求,或是一種成人狹隘認知的自我滿足? 我們不希望不經思考即一昧接受的刻板幼兒園印象,我們希望具有主動意識去追問我們能帶給兒童甚麼。

教育關乎使人自蒙昧中掙脫進而啟蒙,永遠是神聖且令人心懷希望的,實質的空間設計在這其中又能夠如何參與其中? 面對這樣的題目,我們想起我們喜愛的美好設計案例擁有的一種品質,那是「詩」的品質。詩的技術與藝術性在於字詞的細緻推敲選擇,使之彼此碰撞出美妙的亮光,發聲悠遠的聲響,令人的心向一方前進。也許這樣即是「興於詩」此運動的基礎吧?「興」是興起,它不說明、解釋,有別於目的性的直白描述,也非令感官反應的作用,「興」也許是一種融合著理解與更多的感知,讓人能興起一種感受或觸動,是一種理想的精神活動。若這樣的精神活動與當下的環境或空間相融合,也許我們能稱這樣的整體的狀態即是中文中的「情境」,或是「意境」,人們進而自其中獲得一種薰陶。如何能創造這樣的空間? <維多利亞幼兒園>是我們一次小小的嘗試,雖然侷限在室內設計,但我們仍在所有的條件下試圖做出我們心中最適當的好設計。

José OrtegaY. Gasset (4)曾說:「我是我加上我的環境」。我們希望此小尺度的設計作品例能提供任何想創造與教育有關的理想建築或空間設計一個寬闖的參照座標,推進學校或教育建築/空間設計的思考向度,進而提升教育思考的層次。

1: 林壽宇(1933-2011),台灣畫家。台灣台中望族霧峰林家後代,英國求學期間曾學習建築與藝術,後成為專業畫家。6070年代,以東方老莊哲學為思考基礎,結合中國文人畫中的「留白」空間,強調理性、幾何與純粹媒材的構成,深具現代主義的意涵,讓他被後人稱為極簡主義大師、台灣藝術現代主義巨匠。

2: 陳澄波(1895-1947),台灣畫家。陳澄波1924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街外(一)〉入選日本帝國美術展覽會。陳澄波在創作上展開了極具實驗性質的多方嘗試,包括「中西融和」的畫法和「前衛思潮」的探索。(引用自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

3: 亨利·馬蒂斯(Henry Matisse, 1869-1954),法國畫家。馬蒂斯為現代繪畫野獸派的代表人物,與畢卡索、杜象等人為二十世紀的造型藝術帶來巨大的影響。

4: 常玉(1901-1966),法國華裔畫家。常玉畫風中西融合,與徐悲鴻、林風眠等人成為中國最早期留法學生,常被譽為「東方馬蒂斯」。

5: José Ortega y Gasset(何塞·奧特嘉··加塞特,18831955),西班牙哲學家,馬德里大學教授,曾創辦極具影響力的評論性雜誌《西方雜誌》(Revista de Occidente),著名著作有《群眾的反叛》(The Revolt of the Masses)、《人類與民族》(Man and Peopl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