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ILE

I am an architect based in Taipei, Taiwan. I do architecture and art works.

labels

2016/11/07

精神


除了實質物,
或是教學計劃,
還有更重要的。
不僅是結果,更是處理的過程。
那是精神、態度、與品格等事情。

東海大學校園現代建築(舊藝術中心/舊音樂系館)被毀壞的事件。
授權如此動工的主事者不可考。
有幾次私下對前輩、師長、好友說不一定要追究是如何造成。
只要往前看,修好,不再發生就好。
師長前輩氣憤地說,
發生這種事東海建築系系主任去哪裡了?
一堆專任老師去哪裡了?
不是要追究或要什麼人道歉,
立場相同或不同都可以,
大家都希望東海或是台灣的建築發展能更好,
當然希望荒棄的舊藝術中心/舊音樂系館可以有新生命,
都可討論甚至辯論。
為什麼作為一資深建築系的師長們對此不發一語?
無法引領理想的作為與討論思考的方向,

說話的與指涉的都是東海建築代代連繫起的學長姊學弟妹關係。
甚至是師生關係。
作為自詡領導台灣前進的教育家們,
理當在教育的現場示範如何進行反思甚至反省,
促進透明清晰的討論,
進而推動自身建築學的進展。
但事發至今,
沈默有好幾個層次的話,
這次是最深的沈默。
這樣的沈默,
讓許多人私底下透露的氣憤與失望難與言喻。

七年前帶著大二同學讀 <建築之心>,
讀台灣自身擁有的珍貴建築寶藏,
七年後,
眼睜睜看著教育者在重要時刻沈默,讓情況曖昧不明。
或許冷漠,
或許鄉愿,
或許壓抑,
甚至或許閃躲,
於是讓這樣的事件上從頭到尾如此地不透明,
陷入混屯之中。
這一切居然來自曾最敬愛的師長與母系。
不管看過幾所學校的風氣。
本一直認為這些師長或系上要求的道德與價值標準是更高的。
東海的風氣仍是最自由的。
幾十年過去了,
這些根本仍經得起考驗。
但這次眼睜睜地看到了不可置信的這一切:
毀壞事件不可能沒有經過授權,
許多線索指向這次的破壞有可能是建築系師長自身決定如此做的。
但因為許多原因,
想釐清的理性力量或氣憤情緒之士很有可能將被打為潑冷水的悲觀之人。
這一切都無從釐清了。

關心台灣現代建築資產的人都想保護與對抗傷害她的制度與勢力,
這一切讓大家起碼有個共同對抗的敵人,
有形的或無形的。
理想的教育讓人從蒙昧無知中獲得清明,於是啟蒙。
許多優秀學子慕名而來,
若真的不是東海建築系造成這次的悲劇,
請釐清真相並負起責任來捍衛理想吧。
透明清晰的反省、職責釐清、與處理程序是最佳的教育機會。

教育是一種承諾,
有責任感的承諾具有不可被輕易置換的特質。
勇於承擔,接受檢驗,清楚說明「什麼」是追求的目標,
進而帶領人們「如何」追求這樣的目標。
若再繼續含混不清、沈默、閃躲,
不知道東海建築未來能如何立足?繼續讓學生有深深的信賴?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