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1980 年代起,日本 建築界即積極深入觀察亞洲建築發展趨勢,除了有計劃地組織建築家與學生參訪亞洲各國如越南、泰國等 地,另一方面以雜誌專題配合競圖的舉辦(如《SD Review》之台灣建築設計專輯與 SD Review 建築 展、《新建築》雜誌舉辦的「公元 2001 年的風格」等國際競圖),企圖引領亞洲建築界。二、三十年後的今天仍然可見日本建築界重要人士傳承了這份自許為亞洲領頭羊的意識,長時間深化累積的企圖心值得台灣各代建築人思考。另外,我認為最具挑戰性的思辨在於:各國之間建築設計教育成果的差異是否真能反 映著亞洲(東亞)各地文化對建築學豐富多樣的理解?又,此競賽的存在是否仍暗示亞洲各國的建築 設計發展仍未走出從過去持續至今以歐美建築設計潮流為主體的價值體系,仍期盼尋找亞洲的觀點/潛力?
經由競賽能找到亞洲的觀點/潛力嗎?我想起美國建築師萊特曾提醒青年建築師不要參加建築競賽。以競賽進行國際交流是好的,但為了競賽的教學是教育的災難。相較於短時間的競賽,更重要的是長時間的建築設計教育的視野。學生作品能誠實反映群體長時間掌握自身建築設計教育本質的平均實力,若教學者無法掌握自身的文化與思辨如何建立自身的設計內涵,又如何教導學子?這是有心建立自身理想建築設計教育內涵的專業者所必需面對的嚴厲試煉。我想,無論有無此競賽,希望我們能從個體做起,不卑不亢地正視自身文化的養分與瓶頸,不盲目競逐也不抗拒參與國際交流,勇敢地提出何謂自身相信的理想建築設計本質,如此,真正的交流與對話將是令人感到振奮且期待的。這是這次競賽活動帶給我的反省與思考。
20150226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